谁也不能否认,大红袍在武夷山的地位,作为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,大红袍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不言而喻,经茶师评定,大红袍茶冲至9次,尚不脱原茶真味──桂花香。而其它名茶,冲至7次,味就极淡。从而夺得了“茶中之王”桂冠,名闻海内外。
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,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,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,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,地势险峻,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。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,只有几丛茶树,有的从岩间伸出,有的散落其间,地旁岩壁上刻有“大红袍”3个大字。峭岩之上有股山泉,淙淙而下,终年不绝。再看茶丛长相,类似菜茶,叶质稍厚,芽头微微泛红,虽然外观并不奇特,但采制而成的“大红袍”茶,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品,不仅香高隽永,而且“岩韵”特强,久负盛,驰誉中外。由于产量极微,每年春降大地,芽梢萌发之际,富贵之净相抢购,均以先得为快。
关于大红袍,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很久之前,在福建省武夷山麓的一个村子里,住着一位老婆;老婆婆年过半百,丈夫早亡,膝下无儿无女,很是孤单。但老婆婆靠自己的劳动,靠砍柴种菜、缝补浆洗为生。因为老婆婆心眼好,人又勤快,乡亲们都亲热地称她为“勤婆婆”。
有一年,武夷山大旱,饥荒之年,乡亲们靠挖野菜吃草根为生,许多人面黄腹胀,很是痛苦。一天,老婆婆挖野菜归来,正要熬一碗汤喝,忽然听见外面一阵呻吟声。循声望去,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正痛苦地坐在那里。老婆婆忙将老翁搀进屋里,并将刚煮好的野菜汤端给老人喝。老人喝后,顿觉精神一振,好心的勤婆婆又给老人端过来第二碗。出于对勤婆婆的感激,老人将随身带的龙头拐杖送给了勤婆婆。只见这拐杖油光闪亮,龙嘴里含有一枚珠子,做工精细,看来十分贵重。老婆婆心想,自己不过是给别人喝了两碗菜汤,怎么能收这样贵重的物品呢,于是坚辞不受。老人又送给勤婆婆两粒种子,并告诉她具体种法,然后只见一阵香风骤起,老人飘然而去。
勤婆婆知道自己是遇到神仙了。她按照老人的说法,用那柄拐杖挖了一个坑,将种子撒播在坑里,浇水培土。不几天,一株绿油油的茶苗破土而出。老婆婆又将拐杖靠在茶树边,说也神奇,只见茶树像得了特殊的养分一样,不多时已长得枝繁叶茂。
勤婆婆欣喜之余,将茶叶采摘下来,并煮成茶汤款待乡亲们。说也奇怪,这株茶树竟边采边长,取之不尽。更奇怪的是,乡亲们喝了茶汤后,居然不再腹疼肚胀,他们惊喜地称这株茶为“神茶”。
神茶的消息不胫而走。皇帝听说后,命大臣带人将茶树抢来,种在御花园中。皇上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盛会,鼓乐齐鸣,文武百官咸集。皇上想亲手采摘茶叶,谁知那茶树像有意捉弄人似的,无论皇上怎样踮脚、踩凳、爬高,茶树总是比皇上高一大截。气急败坏之下,皇上遂下令将茶树连根铲除。
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,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,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,是有罪之人,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,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,她愁白了头发,哭红了眼睛,最后病倒了。一天,她睡在床上,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,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。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,她定睛细看,这不是神茶吗?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,这一喜非同小可,勤婆婆愁也消了,眼也明了,病也没了,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,亲切地说:“神茶啊神茶,我对不起你!我是个苦命人,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,你还是走吧,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。”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。
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,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3个圈,似在感谢勤婆婆,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,然后冉冉地飞走了。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,飘过流香涧,飞进了九龙窠,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。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,那茶树已抽发新梢,绿油油的逗人喜爱,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淙淙流下,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。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高耸入云的岩上,就是因为这是片“宝地”,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,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,只有那些勇敢勤劳、意志坚强的人唯做到,只有这些人才能获得幸福和欢乐。
以后,茶树发蔸,又长成了三丛,这就是最早的三棵“大红袍”的来历。
故事想要说明的无非是表达了对勤劳人民的敬意,正是他们的辛苦劳作,不畏艰险感动了天地,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回报,大红袍的故事也深入人心,在它的背后默默赋予它一种精神,一种文化,一种内涵。